“國產芯片要落地,實際上需要包括汽車主機廠、Tier1廠商行業主體一起來配合,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生態。芯片廠商需要與主機廠和Tier1廠商密切合作,希望主機廠和Tier1廠商給國產芯片更多的機會。因為芯片是越用越好,迭代越多才會越來越好,希望我們與下游廠商能夠不斷地加深這樣的合作。”近日,北京紫光芯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芯能”)總經理黃鈞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說道。
2020年以來,受“缺芯”等因素影響,國產芯片開始贏得主機廠青睞,但主要采購來源仍然是國際大廠。
“國家、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應提供更有力、有效的支撐。因為像芯片這一類關鍵汽車核心零部件,汽車主機廠在用我們國產芯片的時候心里還是‘打鼓’。因為芯片國產替代是從零到一的過程,國家要在一些政策方面包括保險等給予更多的支持,這樣我們下游的客戶才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國產芯片。通過國產芯片的不斷迭代,我相信會越做越好。”黃鈞說道。
汽車芯片是最近三年汽車產業鏈中備受關注的一環。2020—2022年,受汽車需求和產能急劇上升等因素影響,芯片供應難以跟上,汽車制造業備受“缺芯”煎熬。進入2023年,汽車“缺芯”的問題才得到明顯緩解。
“過去的芯片是幾千塊錢、上萬塊錢一顆,大家提著現金去買,現在降價了都無所謂了。過去是車廠停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汽車行業‘卷’起來了,這是大家看到的狀況。”黃鈞表示,目前低端、入門級的這一類車規級芯片短缺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緩解。
汽車芯片種類頗多,有MCU、AI芯片、功率類芯片、模擬芯片、傳感器、存儲器等多種類型芯片。而自2020年以來,MCU一直都是“缺芯”的主角。
“這幾年,汽車MCU芯片一直比較缺,但今年以來短缺的情況有了明顯的緩解,我們接觸到的主機廠和Tier1廠商都有這樣的反饋。”黃鈞對記者表示,“MCU芯片的供應主要來自國際芯片大廠,當前芯片國產化替代在持續進行,但這種替代主要發生在相對低端一些的芯片類型中。汽車MCU芯片短缺情況有所緩解是在相對低端一些的芯片上,這可能也是國產MCU芯片‘上車’會快一些的領域。”
黃鈞指出,在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升級的過程中,實際上更多高階可靠的芯片國內仍然沒有可進行替代的能力,仍然主要依靠國外的芯片,這是現狀。
“目前我們國內汽車芯片是什么狀況呢?總體來看,起步比較晚,我們研發周期短,積累偏少,現實商業回報比較慢,汽車芯片是難度比較高的領地,特別是核心控制器里面的芯片難度非常高,生態也相應不是特別完善。”黃鈞說道。
芯片國產替代近幾年關注度非常高,也注定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陣地。
“汽車芯片的工藝周期非常長,進入也是比較難的,進去了之后要投入的時間也比較長,國產芯片廠商進入汽車領域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站穩腳跟。”黃鈞告訴記者,“做芯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行業,紫光芯能在芯片行業已經有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車規級MCU這一類型芯片產品實際上都是在跟英飛凌等國際巨頭競爭,因此我們認為在這一類芯片領域,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地積累,不斷地提升以及應用落地的過程。”
黃鈞告訴記者,紫光芯能研制汽車車規級芯片也已經有好幾年時間,主要瞄準的是動力和底盤等關鍵控制器上的核心芯片,這一類芯片是由國外大公司所壟斷,紫光芯能在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發力量。現在,紫光芯能第一代產品已經推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有了不錯的表現。
紫光芯能是國內一家專注于車規級高性能域控芯片及相關電源與接口芯片的設計研發的企業,于2021年年底推出THA6系列汽車域控芯片,并已取得AEC-Q100 Grade1可靠性認證、ISO26262 ASIL-D級功能安全產品及流程認證。產品應用于新能源車動力域VCU、BMS、電機控制,傳統燃油車動力域ECU, ADAS控制器,以及區域控制、中央域控等領域。
“經過持續不斷的創新突破,紫光芯能汽車電子產品組合日益完善,從信息安全到功能安全,我們都能夠提供系列化的芯片及解決方案,全面滿足客戶多種開發需求。”黃鈞表示,“汽車‘新四化’必將推動企業對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產生更多需求,如何運用新應用、新技術進行數字化賦能,成為行業能否行穩致遠、達成低碳目標的關鍵。”
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