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芯片產業最稀缺的是什么?是技術,技術之外,人才成為了眾多芯片企業的“香餑餑”。經常能聽到業內“天價薪酬”招攬芯片人才的消息。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現在國內模擬電路領域,碩士5年經驗就開價120萬年薪,這還不是京滬深一線城市的待遇;985名校畢業的電子工程碩士,哪怕本科不是電子領域的,剛畢業的年薪就有40萬。據悉,120萬的薪資水平甚至超過美國加州多數城市。

雖然以前一直有說法稱,芯片領域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來錢還慢。因此眾多電子專業的人才也投身進入了金融、互聯網等待遇優厚且“來錢快”的領域。但不可否認是的,近年來芯片領域的人才收入大漲也是事實。
高薪資的背后,也意味著國內的芯片領域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25年我國電子信息專業人口缺口將達到950萬人,人才缺口巨大。
為什么會國內會產生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
首先是國內芯片產業基礎薄弱。眾所周知,芯片產業擁有極為復雜的產業鏈環節,門類眾多,發展方向比較擴散,難以形成明顯的聚集效應。我國不是沒有芯片人才,而是難以做到各個領域都有足夠的人才,說白了就是在高端環節缺乏“領頭羊”,在低端環節又因為技術門檻較低等原因而相對泛濫。發展芯片產業必須齊頭并進,多端并行,不管是設計還是制造還是封測環節,都應該大力吸引人才進入。
第二點,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底蘊不足,發展時間較短,在芯片相關專業的教育資源也相對落后,甚至在教育層面就容易受國外專利壁壘、標準壁壘的嚴重制約。比如去年的哈工大、哈工程兩大高校被禁用MATLAB軟件一事就能看出,芯片人才成長極其依賴一個國家的技術資源,底蘊深不深也就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難度。
第三點是資金問題,畢竟電子信息產業不僅需要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持,還需要雄厚的資金做基礎。而我國在現在進入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多數企業都還很弱小,內部競爭激烈,企業之間相繼展開價格大戰,更多的資金投入砸向了營銷、產品宣傳等層面,而忽略了技術人才以及研發投入,這也是為什么之前硬件專業的學生反倒不如軟件工程、金融專業的吃香,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還容易導致市場秩序出現混亂。
“搶人大戰”一觸即發,芯片企業有多“瘋狂”?
此前曾有消息報道“華為瘋挖半導體人才,多家企業集體投訴”,還提到上海微電子科技的老板都不得不尋求政府幫助。在美國對華為實施的禁令壓力下,華為到處挖角芯片人才謀求自救,倒也說得過去。比如2020年8月,華中科技大學今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其中,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任正非曾表示,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
實際上,不僅僅是華為,小米、OPPO、紫光等公司也紛紛開啟了半導體崗位“搶人大戰”。積極招攬半導體人才,已成為國內科技企業的常態。
拓墣產業研究所曾指出,在國際普遍關注下,大陸未來想借著并購獲取技術及市場等資源將愈加困難,要想進一步獲取技術發展核心,必將加快人才引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