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穆迪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表示,中國半導體自力更生將支持技術增長,但可能會帶來產能過剩風險。
中國政府已發出信號,計劃在未來幾年大力投資發展半導體產業,因為全球芯片短缺和貿易緊張表明,中國國內對這些產品的供需存在巨大差距。然而,實現半導體自力更生可能是一個漫長而具有挑戰性的過程,可能對國內的公司和國際制造商產生一系列信貸影響。
致力于提升能力反映了供需不匹配和戰略脆弱性。中國(A1穩定)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但其產量遠遠低于美國(Aaa穩定)、韓國(Aa2穩定)。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70%的半導體自給率,大大高于目前的水平。
半導體行業的增長將支持中國的技術進步。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計劃將為主權國家帶來信貸收益,前提是成功地推動了該行業發展至先進水平,并緩解了戰略脆弱性。如果該計劃還能在長期內提高生產率和增長潛力,這對主權國家的信貸質量也將是起正面影響。
但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和投資效率低下的風險。中國的計劃可能導致某些類型半導體的快速擴張和過度投資。在宏觀層面,過度投資可能導致投資效率低下和資源配置不當,并損害長期潛在增長。在公司層面,激進的擴張可能會降低財務可行性,增加信貸風險,同時效率可能下降,成本或將上升。
從中期來看,較小的中國生產商將最容易受到產能過剩帶來的信貸風險所影響。半導體行業對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將有助于大公司獲得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和融資。但支持力度較小的國內小型私營生產商可能面臨更高的信貸風險,這是由于中期內技術壁壘較少的半導體潛在產能過剩造成的。
非中國制造商的競爭風險將加劇。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半導體產能的發展有可能增加若干全球生產商的競爭風險。這將對一些非中國制造商產生的負面影響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