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11月14日報道,據韓國政府14日消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凱瑟琳·戴(戴琪)將于18—22日訪韓,同韓方就供應鏈等雙邊經貿事務、數字貿易協定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據報道,戴琪將于15日先行訪問日本,18日開啟訪韓行程,之后于22日訪問印度。訪韓期間,她將與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等政府相關人士逐一會面,探討韓美貿易事務。據觀測,韓美將就兩國半導體合作、美方要求韓企提供半導體供應鏈資料、對進口鋼鐵征稅的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等問題進行討論。
韓國在韓媒半導體拉鋸戰中掙扎
此前,韓國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表示,已在美國政府要求的時間之內提交了其芯片業務部分信息,不過涉及客戶資料等敏感內容并未提供。有專家擔憂,美國政府可能在評估這些信息之后,繼續要求半導體企業提供更多機密信息。
韓國慶熙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全炳瑞表示,美國政府要求半導體企業提供機密數據,這與美國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其目的就是在全球“芯片荒”的背景下,通過調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來掌握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為后續的戰略提前制定規劃。
三星此前已經承諾在美國投巨資建廠,擴大半導體產品生產力,但依舊沒能讓美國政府滿足。所以在韓國輿論中對于美國政府這種霸道行為的批評可以說隨處可見,韓國知名的財經媒體每日財經也刊發了多篇文章,批評美國政府是在特朗普之后搞拜登式的美國優先主義,是在對于市場進行過度干預。
截至8日,70多家實體已向美國商務部提交半導體供應鏈相關信息,其中包括亞馬遜、思科、美光科技、臺積電、聯華電子、三星電子、韓國SK海力士、日本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等知名企業。
不過據媒體報道,多家企業沒有提交客戶資料等敏感信息。
美國優先?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教訓
1968年,日本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1970年在大阪舉辦的日本萬國博覽會,讓日本的技術制造能力名揚世界。在日本經濟騰飛的同時,美國卻在1971年出現了二戰以來的首次貿易赤字,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日益激化。
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品在全球市場異軍突起,引起美國警惕。1985年,美、日、德、法、英簽署《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以此來削弱日本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此后,美國通過一系列操作強行限制日本商品輸美,同時增加美國對日出口。
1986年,美國簽訂第一次半導體協定,協定認為日本的貿易保護,政府補貼嚴重違反市場自由競爭秩序。要求日本徹底開放半導體市場,加大外國半導體企業進入機會。
1987年,為了提升本國產品競爭力,美國對日本所有出口到美國的電子元器件加增100%關稅。而美國出口到日本的產品,日本不能收入任何關稅。直接將日本元器件的價格優勢抹殺。
1991年,美日簽訂第二次半導體協議,明確規定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國內的市場份額需要達到20%以上。
在制裁三部曲的步步打壓之下,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不斷萎縮富士通、東芝等相繼退出了DRAM市場,NEC、日立、三菱則將DRAM部門合并成立爾必達,這家企業最終也在2012年破產被美國美光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