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是2021年一整年的熱點詞,汽車領域缺芯尤甚。
根據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數據,截至2月13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52.74萬輛,較截至2月6日累計減產量(37.05萬輛)大幅增長42%。
消費電子產業也逃不過缺芯的沖擊,華為、真我、榮耀、小米手機的多款熱銷機型都處在缺貨狀態。1月23日,消費電子大廠長盈精密(300115.SZ)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超過6.5億元。公司表示,部分生產制造基地受疫情、客戶芯片短缺等影響,產能利用率下降、生產成本上升是原因之一。
2022年還會缺芯嗎?缺芯什么時候能夠緩解?其中又能夠浮現哪些機會?
2021“缺芯”始末
造成2021年“缺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1月20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杰表示,芯片短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社會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芯片作為智能設備最關鍵的組成部分,需求持續增長;二是全球疫情蔓延,個別國家對他國企業進行無理的制裁和打壓,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了嚴重沖擊。此外還有多種因素的疊加,客觀上造成了“缺芯”問題的出現。
為何汽車領域的“缺芯”最嚴重?
“缺芯首先表現為汽車電子出現大面積停產,主要是由于缺少相關的EPS和ETC芯片。”萬業企業副總裁兼董秘周偉芳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華為2020年采購了1800億元的芯片,把主要芯片廠的產能份額都搶了下來,代工廠也將產能主要給了這些頭部公司,導致中小芯片設計廠拿不到產能。而汽車電子廠家在傳統芯片廠的投片量大約只占5%,因此缺芯情況下,汽車電子的產能首先受到影響。
據周偉芳描述,與手機芯片設計公司缺產能直接向晶圓廠溝通不同,汽車電子不直接向晶圓廠下單,其采購機制層層傳導:先是汽車廠排產能,下單給集成廠,集成廠再向模組廠下單,模組再到芯片,產業鏈較長。“所以手機廠商對終端的感知會比汽車電子早兩個月左右。”
汽車半導體企業芯馳科技副總裁徐超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席卷使得主機廠下調了2020年下半年的產能預期,芯片行業分配給汽車產業的產能隨之大幅減少,而各種危機性事件和自然災害又造成半導體制造和封測整體產能下滑。
比如馬來西亞在全球疫情緩解之后發生了二次疫情,對車規芯片造成了很大沖擊。中國臺灣地區2021年是30年來降水最少的一年,此外美國德州暴風雪、東南亞臺風、地震等,這些事情疊加到一起,對產能供給造成了直接影響。
徐超表示,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的復蘇比預期快,對于芯片的需求急劇增加,而芯片的采購周期一般需要半年以上,與汽車產能的爬坡二者之間存在時間差,無法迅速實現供給平衡。
“所以可以看到,汽車行業跟半導體行業如果缺少溝通交流,缺芯會階段性存在,但是疫情也進一步放大了這個事情。”徐超表示,另外,還有人為因素,不少代理商和經銷商惡性囤貨和炒貨。
2022年芯片需求樂觀
整體來看,市場對2022年芯片需求持樂觀態度。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1月13日的業績交流會上表示,5G和HPC(高性能計算機群)相關應用的行業大趨勢支撐了半導體需求的長期結構性增長。
臺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志正表示,2022年全年,預計整個半導體市場(不包括內存)將增長約9%,代工行業的增長將接近20%,而臺積電的代工收入預計能夠實現20%以上的增長(以美元記)。
IC Insight近期更新了2022年全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增速,為約11%,而2021年增速達25%。“2017年是半導體大年,整個半導體(供給)非常緊張,那一年全球的需求增長在13%左右,2022年是接近2017年13%的高增長。”某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表示。
該分析師認為,半導體需求看的是增量市場,主要是汽車、IoT和礦機三大塊。
汽車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8英寸的功率半導體。約30%的8英寸晶圓下游在汽車領域,預計未來這一比例會增長到60%。由于汽車的大量需求存在,8英寸需求將長期緊張。
徐超認為,智能汽車對于電子電氣架構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汽車半導體存量市場之外,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等對于芯片在性能、算力、穩定性方面的需求也日趨旺盛。
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0-2025年,汽車半導體(包括傳感器)市場年復合增長率(CAGR)預計將超過 17.5%。不包括半導體傳感器,汽車半導體需求CAGR預計將更高,為18.3%以上。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855億美元,到2028年將達到1046億美元(包括半導體傳感器)。
IoT市場需要用到MCU、norflash、WiFi藍牙等,對應12英寸的成熟制程(28~65nm)。“展望2022年,我們在IOT需求里更看好的是一些能夠通過產品升級迭代去獲得更好競爭力的公司。而且整體的國產替代需求趨勢一直在(如MCU國產替代需求)。”
該分析師認為,礦機需求主要在集中在12英寸先進制程。前期由于國家查處加密貨幣,整個礦機的全網算力跌到峰值的1/3,現在基本完全恢復。這些基本都是新增算力,因為礦機很難運出國,導致一般海外建廠都采用全新購買的礦機去建廠。手機制程跟礦機制程是重疊的,由于最近這段時間礦機需求很猛,擠壓了手機處理器,導致一些4G以及低端5G的處理器非常緊張。
“綜合來看,三大下游新興應用對應三大段不同的制程。其中特別看好8英寸,12英寸IoT需求也已經從底部爬起來了。”上述分析師表示。
供給端,主要晶圓廠大幅擴產
供給端來看,2021年全球各大晶圓廠都在大力擴產。
臺積電2021年4月表示將斥資28.87億美元擴充南京廠28納米成熟制程,擴增月產能4萬片,同年11月,又宣布于日本興建12英寸晶圓廠,月產能約4.5萬片,同時于中國臺灣地區建立7納米及28納米晶圓廠,均于2024年竣工。
臺積電在1月13日的業績交流會上表示,2022年,臺積電的資本預算在400億-440億美元,其中約70%-80%用于先進工藝,包括2nm、3nm、5nm、7nm,約10%的資金用于先進包裝和口罩制造,10%-20%的資金用于先進技術。
三星、聯電、英特爾、格芯也都在2021年宣布了擴產計劃。

(表格來源:全球半導體觀察)


與此同時,IC Views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在生產線投資總金額達1900億元,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作為晶圓代工雙雄,都在大力擴產,其中,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天津五地都有布局,投資總額超760億元。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2月10日在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產能方面,中芯國際2021年8英寸晶圓增長超過4.5萬片的預期,12英寸晶圓也超過1萬片的預期。最終整體增長大約為等效8英寸10萬片。預計2022年產能等效8英寸13萬-15萬片,總出貨量增長在20%左右。“但今年的先進工藝更多,ASP會更高。”
中芯國際方面稱,為了持續推進已有老廠擴建及三個新廠項目,2022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資本開支預計約為50億美元,產能增量預計高于去年。2021年中芯國際資本開支約為45億美元。
趙海軍表示,“2022年初上海臨港項目已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底投入生產。三個新項目滿產后,將使公司總產能倍增。”
華泰證券預計,2023年中芯國際產能將在2021年60.5萬片/月的基礎上增加至91.6萬片/月(折合8英寸),擴產幅度達51.4%。
華虹半導體是中國大陸專注特色工藝的晶圓代工龍頭企業,在嵌入式閃存、功率半導體領域具備技術領先地位,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8英寸晶圓代工廠。截至2021年11月,公司運營3條8英寸生產線,產能約為18萬片/月;以及一條12英寸生產線,產能約為6.5萬片/月,是全球第一條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產線。
缺芯下半年或緩解,部分設計廠得喘息
綜合來看,2022年,半導體需求樂觀,而在晶圓代工廠大力擴產之下產能也逐步釋放,“缺芯”有望迎來緩解。
多位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2022年上半年,缺芯問題仍然存在。“經濟正常運行的情況下,下半年就緩解了。”
前海開源基金經理魏淳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預計2022年全球半導體產能緊張的態勢大概率會全面緩解,但后續仍應觀察疫情等因素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2022年,全球半導體供需將逐步趨于平衡,普遍的缺貨情況將不會再現,大部分產品價格亦將逐步回落。
不過,多數分析師仍認為,如果疫情影響嚴重,缺芯緩解的時間還會繼續延后。下半年結構性缺芯可能仍然存在,汽車仍是最緊缺的領域。
對于汽車領域的缺芯,徐超表示,從半導體周期看,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會回到一個正常狀態,但以后還會有缺芯的情況出現,只是隨著主機廠跟芯片公司的交流越來越深入,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好處理。
浙商基金基金經理陳鵬輝則告訴第一財經,從晶圓代工這個角度來看,最好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晶圓代工的周期屬性更強,對于芯片設計企業來說,成本已經達到最高水平,后續只會減少。
不過,晶圓代工價格仍在上漲。
目前,臺積電、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廠均已發布2022年一季度漲價計劃。對于2022年全年晶圓代工廠漲價情況,Digitimes預測,2022年二季度起漲價趨勢或將有所收斂,后續需要關注龍頭企業臺積電下一步已否還會有漲價計劃。
當然,市場也存在對“缺芯下半年緩解”更為謹慎的觀點。
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CEO稱,公司直至2023年年底的芯片產能已被完全訂購,他預測“缺芯”問題在未來5到10年內無法完全解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會長期處于供應偏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