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先進封裝生態系,英特爾看見挑戰與解決方案
來源:科技新報 原作者:Atkinson 2022-05-17 11:14:58
分享WeChatlinkedInSina Weibo
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指出,隨著數字時代對于運算需求的增長,處理器核心越來越多、效能越來越強大,一個關鍵問題將逐漸浮上臺面,那就是該如何提供足夠的資料吞吐量,才能夠維持高效能、高輸出的運算結果?大數據進一步催生高帶寬、大容量內存的需求,但現實情況無法隨心所欲地提升傳輸所需的功耗,需以有效率的方式傳輸大量數據。
英特爾表示,位于處理器核心內部的快取存儲器為靜態內存(SRAM)結構,儲存單一位通常需要6個晶體管,享有幾乎與核心一樣快的速度,倘若加大快取存儲器,十分耗能且需要不小的硅芯片面積;在處理器封裝之外的系統內存為動態存儲器(DRAM)結構,儲存單一位僅需要一個晶體管和一個電容,設計上針對容量最佳化,提升速度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兩者間HBM(High Bandwidth Memory)以TSV(Through-Silicon Via)堆疊多個晶粒,單一封裝使用1024bit總線寬度,提供更大空間和更高帶寬,但需要更高密度、更先進封裝技術,盡可能將HBM封裝至靠近處理器處。
追求降低每單位位移動的功耗需求,并持續推動互連帶寬與密度,不僅要求先進封裝需達成全面性的創新,更需要整個產業生態系一同合作,從系統、電路板、封裝再到復合晶粒體(die complex),都有要跨越的城池。英特爾已有推動系統、電路板、封裝、晶粒開發和整合的路線圖,與先進封裝有關的內容。其中包括系統層級──透過改良后的晶粒和封裝架構,降低每單位位移動時所需功耗、路板層級──整合光學傳輸,以便繼續提升帶寬速度與密度、封裝層級──使用次世代熱界面材料(TIM)改善散熱、透過Coax MIL提升電源傳輸效率、共同封裝光學傳輸元件、復合晶粒體──提升晶粒間的互連帶寬,并制定相互溝通的產業標準(如UCIe)等。
英特爾強調封裝技術有悠遠歷史,含大量使用的覆晶球柵陣列(FC-BGA),封裝尺寸可達56×100mm,基板含24層金屬層,未來將朝向92×92mm和26層邁進。芯片分拆理念不僅能夠針對某個功能區塊使用最佳制程生產,更能夠將來自多家廠商的芯片整合至單一封裝之中,大幅度提升良率和上市時間。為了落實真正的晶粒“即插即用”(Plug&Play),制定統一晶粒傳輸規范是首要之務。英特爾主導的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獲得AMD、Arm、ASE、Google Cloud、meta、微軟、高通、三星、臺積電等眾多廠商支持,讓不同廠商代工廠的晶粒能封裝內相互溝通。
至于異質整合,就是將多個不同功能的主動式晶粒整合至單一封裝,原本散居電路板各處的芯片,聚集在面積更小的單一封裝,對散熱和供電形成挑戰。晶粒間熱阻、緊鄰晶粒傳來的熱干擾,以及堆疊晶粒造成功率密度的提升,都是需要攻克的高墻。最后芯片間HSIO(High Speed Input/Output)主要通過銅導線傳輸,過去10年不斷于封裝和電路板持續創新,如制定短距離(short-reach)和長距離(long-reach)不同版,以至更快標準如XSR、XSR+。目前銅線傳輸速度最快可達224Gbps Ser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