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網獲悉:“十四五期間,北京和上海的產業中心作用將進一步加強,廣東將成為集成電路第三極,半導體產業將沿著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西北地區是寬禁帶等特色半導體的產業聚居地,廣州南沙也有相關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6月25日,2022年中國國際集成電路產業峰會暨IC Nansha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行。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雙聘教授魏少軍在會上表示,我國整體產業布局完善,芯片設計、制造、測試、裝備材料等板塊比較齊整。雖然大而不強,但其整度還是有的。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在細分領域當中,我們的產業和企業都有進入到前十的排列,這種排列是非常重要的布局,比如曾經長期困擾我們的半導體存儲器產業板塊也得到了補齊,雖然剛剛起步,但產業的結構走到了很好的狀態。
談及當前全球缺芯問題時,魏少軍表示,缺芯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體系被打亂。他認為,半導體供應鏈結構性混亂會長期存在。
中國半導體產業亟待再破局。魏少軍認為,我國半導體發展模式以代工為主,靠做“苦力活”賺錢。長期來看,產業要破局就必須要轉向“以產品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模式,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要建立健康合理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同時還要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緊抓智能化發展機遇等。
魏少軍發表講話時表示,從全球來看,芯片行業并非處于“太平盛世”,疫情以及其他因素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體系紊亂。盡管近期缺芯局面有所緩解,但長期來看,產業結構性混亂會一直存在,“希望大家不要有太多僥幸心理”。當前,半導體領域的全面“軍備競賽”已經啟動,中國在大力投入做半導體,美國參議院通過520億美元芯片補貼法案,歐盟也公布《芯片法案》高調加入全球芯片競賽。魏少軍進一步表示:“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承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大變局。”
魏少軍全方位剖析了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現狀及其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位置。他表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已集聚形成京津環渤海、中西部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個核心區。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在集成電路設計、代工及封裝這三個細分領域,中國均有企業擠進全球營收規模TOP 10陣營。在設計領域,海思半導體和韋爾半導體的營收在全球排名第4、7位。代工領域,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分別位列第4、5名。封裝企業TOP 10中的中國企業包括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子、華天科技。
此外,長期困擾我國的半導體存儲器產業短板也正在補齊,盡管這個板塊剛剛起步。資本方面,國內也已建立長效的半導體投資機制。2014年國家成立大基金,一期投資總規模是1387億元,二期注冊資本達2041.5億元。但另一方面,中國半導體產業大而不強。“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競爭力到底怎么樣?我只能說是在不斷提升。”魏少軍說。他提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缺少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產品主力軍是設計企業。2021年中國的集成電路產品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2.5%,產品主要是以中低端為主。
魏少軍還表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模式以加工為主,但世界其他地方主要都是IDM模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2021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占全球銷售近78%。“這78%的進口產品中,我們自己用了35%,剩下的42%加工后再出口。”
魏少軍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裝備、材料、IP和IDM模式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明顯短板。在他看來,中國半導體產業要再破局,首先就是要轉變發展模式,不能再以加工為中心,而要以產品為中心。
此外,中國半導體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他對科創板上市的22家半導體企業2021年年報進行了梳理統計并發現,這22家半導體企業平均毛利率是46.9%,但美國半導體企業平均毛利率是62%;22家企業平均研發投入比例雖然比美國高,但研發投入全部加起來只有10.8億美元。“我們的創新能力是不夠的。我們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除了企業自身努力外,政府也要有所作為。”魏少軍還提到,中國半導體產業要破題“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尊重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在加快半導體產能建設的同時警惕局部產能過剩,要大力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還要緊抓智能化帶來的發展機遇。
“在集成電路領域,不存在彎道超車,也沒有捷徑可走,無巧可取,只有堅定不移按照產業發展規律走下去,久久為功。”魏少軍最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