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三星電子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240萬億韓元(約合2056.4億美元,約相當于1.33萬億元人民幣)投入生物制藥、人工智能、半導體、電信和機器人等領域,這是該公司繼2018年180萬億韓元后的又一大手筆投資。
據報道,公司目前賬上約有200萬億韓元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不差錢”的三星表示將“積極進行大型收購交易,以鞏固公司目標業務中的領導地位。”
芯片供不應求的情況持續已久,即使全球巨頭制造商們開足馬力投資擴產的情況下,主要生產地受疫情影響導致芯片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受益于此,今年上半年海內外相關公司經營情況大幅好轉,同時還帶動了公司股價和行業基金業績增幅可觀,更有堅守芯片半導體的明星基金經理再度“揚眉吐氣”。
但投資切忌盲目,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每一種不同芯片的供需約束條件截然不同。整體“芯片荒”下仍有部分產品有庫存過剩的隱憂,行業在全球投資熱潮下也暗藏未來供大于求的風險,更有外媒刊文警示:“一旦市場降溫,在繁榮時期積累的過剩產能將給制造商帶來負擔。”
三星“廣撒網”,過去一年投資近160萬億韓元
8月13日上午,53歲的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獲得假釋,幾天后三星電子發表聲明,公司將”大規模投資于被指定為‘具有國家重要性’的企業”。
本周二,公司再度聲明:未來三年將投資240萬億韓元(約合2056.4億美元),以擴大公司在生物制藥、人工智能、半導體、電信和機器人等領域的影響力。公司希望借助這筆投資鞏固其在芯片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在下一代電信和機器人等新領域尋求更多增長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在預算中,有180萬億韓元將投向韓國國內。
三星表示將“積極進行大型收購交易,以鞏固公司目標業務中的領導地位。”資料顯示,目前公司坐擁約200萬億韓元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早在2018年的8月,三星就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資180萬億韓元以振興國民經濟,并強調其中的130萬億韓元將投向國內。此外,公司還決定直接雇傭超過4萬名員工。
現在“三年之期”如約而至。公司表示,由于加大了對半導體業務的投資,其國內的130萬億韓元的目標可能會超額完成至少7萬億韓元,達137萬億,且4萬個工作崗位的目標已經完成了80%,整體招聘目標可能會在今年實現。
回顧下過去一年多三星的“大手筆”操作:
去年4月,三星電子公布了“到2030 年成為全球第一邏輯芯片制造商”的愿景,投資133萬億韓元,增強其在LSI系統和代工業務方面的競爭力。
去年10月,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 Co. )宣布計劃到2025年投資13萬億韓元升級其LCD制造設施并生產先進的量子點顯示面板。
在生物領域,被韓媒形容為“集團旗下最有前途的附屬公司”三星生物(Biologics Co.),其CDMO部門于本周早些時候宣布將斥資1.7萬億韓元在仁川松島建設Moderna新冠疫苗生產工廠。“三星的目標是在CDMO領域獲得30%的全球市場份額,”公司發表聲明稱。
全球半導體行業上半年景氣度提升
截至發稿,滬深兩市共有近20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報,由于受去年疫情低基數的影響以及今年整體復產復工態勢良好,上市公司營收增長中位數為34.03%;凈利潤中位數增加38.09%;相對而言半導體行業則更為景氣,板塊內已披露的50家公司中,營收增長中位數為57.40%,凈利潤中位數更是達到98.34%,同比接近翻番。
隨著業績的增長,股價也隨之水漲船高。107家公司上半年股價平均增幅達46.9%,其中明微電子漲超四倍,富滿電子、國民技術、金辰股份、國科微漲幅超200%。
基金方面,有“渣男”之稱的半導體基金們也集體回暖,五只半導體ETF年內平均漲幅高達40.38%,并帶動配置了相關行業的500余只基金漲幅也達到24%。掌管諾安成長的蔡嵩松更是“一雪前恥”,以年內50%的漲幅引得投資者們“競折腰”,其在基金的二季報中繼續發表看好半導體后市的觀點:“半導體芯片的這輪景氣度,時間維度很可能超預期。另外,隨著國產相關技術產品陸續攻克,國產替代的加速推進這一因素疊加,行業即將步入市場總量和國產市占率雙升的紅利期。”
而將目光投向海外,目前國際半導體行業龍頭企業二季度業績基本出爐,國海證券對二十家美股半導體核心公司進行了業績分析:整體來看,二十家核心企業2021Q2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9.49億美元(同比+24.99%),實現凈利潤77.33億美元(同比+49.68%)。國海證券認為當前產業鏈部分領域仍具備漲價動能,行業景氣度將延續,給予行業“推薦”評級。
全面“芯片荒”?市場需冷靜分析
據報道,為遏止新冠疫情,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23日起提高防疫措施的強度。越南現有芯片制造企業以代工和組裝為主,韓國、日本以及美國不少公司在此均有布局;此外,被譽為全球“半導體封測重鎮”的馬來西亞也遭遇疫情反彈,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天維持在2萬例左右。
對此,東亞前海證券觀點認為,目前全球芯片供不應求的形態仍未到有效緩解,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仍然向好。在供給端,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半導體生產大國疫情的再度爆發,給汽車芯片產能帶來不確定性影響。此前市場預計汽車芯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得到有效緩解,目前來看,汽車芯片供需恢復平衡時間或將推遲至明年二季度之后,半導體行業景氣度超預期。目前晶圓廠、封測廠的產能緊缺,對MOSFET、MCU產品供給影響最為嚴重,而需求端,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下,MOSFET、MCU等產品需求持續高漲,在三季度末或將再度掀起的漲價潮,有望對國內企業業績起到提振作用,功率及模擬芯片行業景氣度依舊維持高漲。
基于此,不少投資者誤以為芯片行業遭遇全面的供應不足,認為該板塊長期來看“只賺不賠”,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為了緩解長期供應短缺的問題,國際上芯片巨頭已經迅速采取行動提高產量,因此庫存也隨之大幅增加。據統計,截至6月底,全球九家領先芯片制造商的總庫存創下64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在各大廠商蜂擁增產時,有芯片制造商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導致供應過剩:以內存為例,4GB DDR在7月份的批發價格已經連續第二個月大致持平,而需要此類內存的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在4月至6月也顯著下降。技術研究公司Omdia的分析師Akira Minamikawa認為:“內存的供應量可能會在2022年上半年超過需求量,從而導致價格下跌。” 鑒于此,三星電子和美光的股價近期遭遇大幅下跌。
因此博時基金經理黃繼晨表示,芯片行業下游面對是生活方方面面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每一種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制程產能上生產,所以每一種不同芯片的供需約束條件是截然不同的。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忽視局部出現供給過剩的風險。對相關的言論和分析觀點客觀解讀來看,還是要具體看哪一類的芯片。
日本經濟新聞表示,歷史上,芯片行業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波動,一旦市場降溫,在繁榮時期積累的過剩產能給制造商帶來負擔。“目前正在進行的擴張將在兩到三年內上線,這意味著它們最終可能會拖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