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能國泰集團董事長沈泰安、鑫成商業保理總經理劉禹、富康達(廈門)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康達”)董事陳祖望、董事余仁濱、世華鉅晶(福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辦主秘姚靜嫻一同實地走訪廈門市海滄區第三代半導體項目落地情況,并對進一步發展進行研討。
廈門市海滄區委常委、常委副區長陳仲謀,滄海區文旅局局長郭崇江,以及海滄區政府辦、區發改局、區工信局、區財政局、區文旅局、海發集團、信息產業公司等相關負責人也一同進行實地探訪。

據ICInsights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支出為1539億美金,同比增長36%;2022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支出將達1904億美金,同比大幅增長24%,有望創歷史新高。
我國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也在2021年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4億美元,國內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的增長,還帶動了上游半導體設備材料行業的市場需求,市場同樣前景十分可觀。
第三代半導體是半導體產業的新型組成部分,可廣泛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新一代移動通信、消費類電子等領域,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新興戰略競爭高地。
隨著一系列國家政策開始落地,第三代半導體產業也得到了各省市的系統布局和重視。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建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到,要加速化合物半導體研發和應用,加強砷化鎵射頻芯片、氮化鎵/碳化硅高功率芯片制造。
陳祖望在會上談到正在進行的半導體項目,指出目前項目的重點要放在智能制造板塊,“此項目的總投資資金高達百億元量級,前期投資重點將放在芯片設計層面上,從技術角度來看,這對產業模式也是一種創新,我們希望能夠立足于廈門市海滄區,配合當地相關政策,開啟一個優質的程序化效率,以此完善該產業的供應鏈。”
根據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發布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未來5年將是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期,現各地政府和各大企業爭相規劃的背后,不僅僅是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也是尋求該產業新突破的謀劃。
全球科技研究機構TrendForce也做出過預估,第三類功率半導體產值將從2021年的9.8億美元,至2025年將成長至47.1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48%。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契機,中能國泰集團與富康達聯合建立中泰恒創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中泰恒創”),沈泰安特別介紹,“該公司是專攻于第三代半導體研發的一家企業,經營理念是要從貿易源頭嚴格把控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實現產業園區化經營。”

沈泰安在會后還參觀了海滄區半導體產業園,他指出供應鏈金融就是要打造“金融+產業+生態”的新型發展模式,以產融整合資源、以金融輸出科技,賦能產業鏈核心企業,協助其落地產融結合戰略。
他還強調,“我們同時預設有8家子公司,業務范圍涵蓋預售、封裝、設計等環節,與廈門、泉州的半導體產業形成一體化服務。此外,還將進行區域化的人才培育與引進。”
在全球資本加速進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器件領域,產能大幅度提升的時代,產業正處于爆發前夕的搶占先機階段,中泰恒創可聯合長三角、珠三角的半導體上中下游企業,共同組建具備貼片、模組、整機組裝及配件等集成電路產業鏈研發、生產、銷售能力的產業園區,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從而快速實現半導體產業園配套企業聚集。
談及金融方面的配備,沈泰安表示中能國泰集團提供“一站式”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形成業務閉環,實現對“現金流、合同流、發票流”的有效控制,“我們也幫助企業實現在北交所的上市,以有效的貿易,帶動資本的流通。”
我國政府已開始廣泛努力實現半導體行業的技術獨立,以減少對外國芯片的依賴,“十四五”經濟計劃也旨在加強中國在半導體生產方面的自主權,并在內部開發更多的核心技術。目前,北京正在努力發展芯片制造自給自足,并已向國內半導體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
從長遠來看,半導體產業鏈有走向細分化的趨勢,中泰恒創第三代半導體項目在海滄區的落地,也將更好地支持我們本土企業,以及更好地保護本土企業的產品。
陳仲謀也對接下來項目的落地實施表示殷切期待,“海滄半導體產業基地已完成廠區整體土建工程竣工驗收,進入工程收尾階段,預計今年第二季度正式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