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周四(6月8日)表示,14 個歐盟國家將向 56 家合作開展微電子和通信技術項目的公司提供高達 81 億歐元(約86億美元)的公共支持。
這一項目名為“IPCEI ME/CT”(歐洲共同利益重點項目 微電子和通信技術),是歐盟芯片法案的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IPCEI由奧地利、捷克、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馬耳他、荷蘭、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等14個成員國在一年前聯合制定和通知,他們將提供81億歐元的公共資金,預計將釋放另外137億歐元的私人投資,總額約為220億歐元(約合236.6億美元)。
歐盟高管表示,這些項目涉及“從材料和工具到芯片設計和制造流程,涵蓋微電子和通信技術整個價值鏈的研發項目”。歐盟56家公司,包括中小企業和一些初創企業,參與了68個項目,使其成為該地區批準的六個項目中最大的IPCEI。
該項目還將支持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支持30多個相關參與者。 其中包括歐洲各地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項目。這個更廣泛的IPCEI生態系統帶來了挪威和另外五個成員國——比利時、匈牙利、拉脫維亞、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亞,它們將根據一般集體豁免條例提供援助。
該IPCEI旨在促進創新和資源節約型技術和組件的研發。它們是可以集成到大量下游應用程序和行業中的芯片、處理器和傳感器。
它們能為許多領域的技術進步做出貢獻,包括通信(5G和6G)、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另外還能支持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積極參與能源生產、分配和使用的公司。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在新聞稿中表示,今天批準的項目再次證明了芯片法案能在整個歐洲半導體價值鏈中帶動大量公共和私人投資。他補充道,歐洲正在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布雷頓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歐盟的芯片法案觸發了220億歐元的投資,“68個項目,56家企業,20個歐洲國家,數千個工作崗位。”“半導體對歐盟技術和工業領導地位、供應安全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根據歐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共制造了1萬億顆微芯片,其中歐洲所制造的芯片占比不足10%,嚴重依賴于亞洲的芯片制造商。歐盟委員會去年宣布了《芯片法案》,計劃以430億歐元(約470億美元)振興半導體產業。
歐盟將根據《歐洲芯片法案》提供相當于投資額兩成的補貼,以減少歐盟對美國和亞洲半導體的依賴,此前全球供應鏈問題損害了從汽車制造商到制造商的歐洲企業。該法案的目標是到2030年,歐盟在全球芯片生產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加到20%。
到目前為止,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格芯和Wolfspeed等公司均已宣布新的投資。臺積電也正考慮在德國建立生產基地。上月就有消息稱臺積電正洽談獲得德國政府補貼,計劃覆蓋德國新半導體工廠50%建造成本。
近期,格芯和意法也獲得歐盟批準,由這兩家芯企合建的新晶圓廠將獲得法國29億歐元財政支持,新晶圓廠將推動《歐洲芯片法案》的目標實現。
采埃孚也宣布將投資30億美元在德國薩爾蘭州建設半導體工廠;Wolfspeed計劃于2027年在德國開始芯片生產,但需要歐盟承諾提供約四分之一的投資補貼。
來源:以上信息皆有公開信息匯總,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