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023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在南沙花園酒店開幕,論壇以“南沙芯聲,聚勢未來”為主題,500多名行業專家和國內外著名企業、科研機構、投資機構、行業組織、高等院校等代表齊聚一堂,為中國、為南沙的集成電路產業頭腦風暴,集思廣益。
10公里之外,萬頃沙保稅港區加工制造業區塊西南部,一個1.97平方公里的集成電路產業園逐步建起,一條從制造、封裝到下游應用的碳化硅材料和芯片全產業鏈逐漸成形。
幾天前,《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一周年成績單公布,包括芯片在內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落地被列入十大標志性成果。
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芯晨大海”產業集群是重要著力點,而集成電路則是其中關鍵一環。
灣區之心,“芯”興向榮向世界。
“芯”局
基本形成7個“1”產業格局
論壇上,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主席李廷偉、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華潤微電子總裁李虹、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等知名專家嘉賓分別發表主題演講。此外,論壇還設置了汽車芯片分論壇、設計/EDA/IP分論壇、化合物半導體分論壇、設備材料零部件分論壇。
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魏敏介紹了南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并對投資環境進行了推介。
他介紹,在建設集成電路產業上,南沙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緊抓廣東大力建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長制”,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園,引進了芯粵能、芯聚能、晶科電子、聯晶智能、南砂晶圓、奕行智能、先導裝備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覆蓋半導體設計、材料、制造、設備等產業鏈環節,在國內率先實現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形成“芯”興向榮發展態勢。
此外,隨著南沙區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等一批科研院所、高校和公共服務平臺落地,南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基礎研究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目前,南沙區在芯片設計、材料、設備、制造、封測以及應用端等關鍵環節均已布局重點企業,初步形成大灣區最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已基本形成“1鏈條+1政策+1園區+1基金+1智庫+1活動+1院校”的7個“1”產業發展格局。目前,芯片材料、設備以及制造等環節的企業已在萬頃沙集成電路產業園集聚,初步形成芯片“一條街”的態勢。
塑“芯”
近地化全產業鏈的探索
芯片行業,需要突圍者。
作為南沙代表企業在論壇上發言的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芯粵能是國內最大的面向車規級和工控領域碳化硅芯片制造和研發企業。
2021年,芯粵能面向車規級和工控領域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項目在南沙落地。一期投資35億元,打造24萬片6英寸和24萬片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產線,將滿足100多萬輛新能源車的“用芯”需求。
“目前芯粵能已簽約COT客戶10余家,并即將完成4家客戶規格產品的量產。”論壇上,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透露,公司碳化硅晶圓芯片生產線已順利進入量產階段,各系列車規級和工控級碳化硅芯片產品的測試數據良好,正陸續交付多家客戶送樣驗證,預計年底前完成月產6英寸碳化硅芯片1萬片的產能建設。
“這兩年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十分迅猛,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南沙在整個大灣區芯片產業,特別是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中有較為全面的布局,已經落地襯底、器件以及供應模塊的多家相關企業。未來我認為也會繼續延續這一產業鏈,結合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芯謀研究總經理景昕表示。
聯晶智能、芯聚能、南砂晶圓、晶科電子……在芯粵能所處的萬頃沙片區,不到1公里長的正翔路上,一批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企業在此集聚,這里正是南沙打造的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
廣東半導體“殺出重圍”的勇氣也在此不斷迸發。
聚焦芯片產業鏈上游最緊缺的晶圓襯底環節,廣東省唯一一家可以規模化生產碳化硅襯底晶片的企業南砂晶圓也落地于此,其量產對于南沙乃至整個廣東芯片產業鏈的完整與實力的壯大,具有重大意義。
下游應用領域的聯晶智能項目也已建成投產,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車及自動駕駛的智能LED車燈模組、高端封裝部件、新型顯示器件的設計、研發與生產,同時依托晶科電子(母公司)在LED倒裝芯片、先進半導體封裝技術方面的技術儲備,從上游產業鏈垂直整合的角度形成光、熱一體式整體技術解決方案,成功攻克半導體光源“光密度及熱密度”的難題。
新“芯”勢力和新“芯”之火也在南沙不斷涌現。
在萬頃沙集成電路產業園,總投資約12億元,建筑面積約23.39萬平方米的南沙科創中心芯新產業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該項目將建立適應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產業生態系統,提供滿足從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需求的各種生產研發空間,讓南沙半導體芯片產業生態變得更具活力。未來,越來越多的“南沙芯”將由此走出。
聚勢未來,遠不止于萬頃沙1.97平方公里的園區。
“我們希望依托南沙位于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獨特區位優勢,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等重大政策優勢,和以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優勢,聯合產業鏈合作伙伴和投資機構,面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工業電源、光伏發電等廣闊的市場需求,以寬禁帶半導體芯片制造為核心,在南沙區建設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和封測基地,形成全產業鏈集群發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寬禁帶半導體產業鏈協作生態圈。”肖國偉在此前采訪中表示。
強“芯”
以行動煥“芯”動
芯片行業,需要各方資源的支撐。
依托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在各級政策的支撐下,南沙正積極探索自己“向芯突圍”的路徑,助力廣東實現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戰略目標。
芯片研發,需要技術支撐。南沙加快推進南沙科學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積極鏈接各方資源,“芯”新活力不斷迸發。
6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批7家省、市重點實驗室啟用,包括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以及廣州市全域互連與網聯智能重點實驗室、廣州市材料信息學重點實驗室、廣州市集成電路設計工具(EDA)重點實驗室,多所實驗室與芯片設計、制造與應用息息相關。
就在前一天,《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正式印發。《規劃》提出支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聚焦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逆變、能源互聯網、新型顯示等方向,加快功率元器件、先進封裝和關鍵元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制造業企業向南沙科學城集聚,創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
芯片制造,需要人才儲備。南沙積極更新人才政策,構建集成電路人才培育、集聚體系。
5月11日,新修訂的《廣州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集聚人才九條措施》印發,對戰略科學家、產業頂尖人才給予了相當大力度的支持。此外,南沙也正在抓緊制定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專項政策,加速芯片制造人才在南沙的聚集。
芯片投資,需要資金支持。南沙發布了國家新區首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政策體系。一方面,提出含金量高的共性核心政策,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經營發展,如新型研發機構補助最高1億元,企業落戶獎勵最高3000萬元,企業進駐重點集聚區給予最高3年免租扶持。另一方面,在科技創新、集成電路、獨角獸企業等方面,推出了10余項特色專項政策,政策覆蓋面廣、針對性強、支持力度大。比如,發布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強芯九條”,對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落戶獎勵最高3億元、融資跟進補貼最高5000萬元、公共服務平臺補貼最高3000萬元。
“南沙正從投資熱土變為投資沃土。”芯粵能總裁徐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南沙貼近市場、貼近應用,是我們企業決定落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南沙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也讓我們安心留下來。芯粵能在落地南沙以后得到了‘落地即開工’、項目專班指導以及優先審批等方面的支持,幫助我們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這讓我們覺得選擇南沙沒有選錯。”
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在南沙匯集、碰撞,為南沙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提供強有力的要素保障,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圈能級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