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功率半導體分會在長沙成立,將加快汽車功率芯片的國產化。在成立大會暨汽車功率芯片發展研討會期間,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汽車結構性缺芯給國產芯片帶來機會,降本提質是國產功率芯片尤其是碳化硅功率半導體“上車”的關鍵;三安光電用于電動車主驅的碳化硅功率半導體有望今年四季度正式“上車”。
汽車結構性缺芯給國產芯片帶來機會
有行業專家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輛電動車如果前驅與后驅都用功率半導體,功率半導體約占電機控制器的成本50%。奇瑞汽車研發總院芯片規劃總監郭宇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功率半導體,包括IGBT、碳化硅(SiC)功率半導體;業內共識是,20萬元以內的電動車用IGBT,2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用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碳化硅功率半導體損耗小、耐高壓、耐高溫,是功率半導體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郭宇輝說,目前汽車業仍結構性缺芯,比如,電源類、控制類、通信類、計算類、功率類的芯片均緊缺。像碳化硅芯片項目投資建設期需18-24個月,去年有許多碳化硅項目的投資,要2025年才會釋放產能,預計2025年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的緊缺狀況才會得到緩解。
今年,奇瑞汽車在功率半導體方面,會盡力保障供應鏈安全,國產化是解決缺芯風險的辦法之一。郭宇輝說,目前,國內的碳化硅供應商,還沒有大規模供應車規產品。加工硅要1500°C,加工碳化硅要2500°C;硅基襯底制作時間是兩三天,碳化硅襯底制作時間是兩三周。碳化硅器件的工藝要求高,所以成本約是硅基器件的數倍。現在,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的生產工藝還不夠成熟,良率不是很高,成本較高,未來成本一定要降下來。
作為國內主要的碳化硅供應商之一,三安半導體投資160億元的長沙碳化硅全產業鏈工廠,2021年6月一期工程投產,6英寸碳化硅晶圓產能爬坡至15000片/月,二期工程預計2023年完工,達產后年產能50萬片6英寸碳化硅晶圓。三安半導體銷售副總經理張真榕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三安將抓住2024年、2025年汽車業結構性缺芯的機會,加快推進國產碳化硅“上車”進程,三安用于主驅的碳化硅功率半導體有望2023年四季度正式“上車”。
國內另一家碳化硅器件提供商泰科天潤的相關負責人也說,“上車”是功率半導體企業想努力達成的目標。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功率半導體分會的成立,將為車用功率半導體的國產化創造更好條件,希望同行共同努力,也希望得到整車廠更多支持。
降低成本是國產碳化硅器件上車關鍵
一汽研發總院功率電子開發部部長趙永強說,傳統汽車時代,新車開發要45個月;數字化時代,新車開發要18-24個月,因此芯片、模塊、電驅、整車開發需要同步進行,需要整車廠與半導體廠深度協同。“SiC處于汽車應用的起步階段,需不斷提升SiC功率器件的生產制造良品率,滿足車規級量產質量要求;SiC應用于車輛屬于系統工程,需要整車、零部件、原材料生產企業的全產業鏈共同合作。”他呼吁,中國整車同行給國產半導體試錯中改進的機會。
據行業跟蹤數據,國外Wolfspeed、英飛凌、安森美、意法半導體和羅姆等在碳化硅芯片方面占據優勢,國產SiC芯片在整車上應用的規模較小且產業鏈仍不成熟;國內嘉興斯達、中車微電子、比亞迪微電子、三安半導體等半導體企業,在SiC模塊封裝方面開始形成規模,量產推廣速度加快。SiC模塊的成本有望在2025年降到同規格IGBT的1.5~2倍,采用SiC技術的汽車電機控制器的占比將逐步增加。
如何降低成本、穩定質量,是國產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在車上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張真榕說,碳化硅襯底目前占碳化硅芯片成本的約60%,因此降低襯底成本是重點。而現在碳化硅襯底的生產工藝還有三個瓶頸:一是晶體質量,二是長晶效率,三是切磨拋的損耗,這是行業內各家企業都在努力攻克的難關。隨著產業化推進和產學研合作,未來有很大降本空間。
“從三安光電自身的產業經驗看,LED芯片比20年前降價了95%。碳化硅芯片預計每年成本也會下降5-8個百分點。”張真榕說,主要方法,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效率和良率;二是規模化生產;三是設備、材料國產化。如,碳化硅晶錠在長晶爐里15-20天長3.5厘米,如果長5厘米,效率將更高。目前,長晶爐等設備已實現國產化。“未來三到五年窗口期,會給國內裝備提供平等機會。”
行業呼喚標準完善以及避免盲目投資
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說,博世是汽車碳化硅器件的生產商、需求商,現在問題是未來兩三年產能嚴重不足,國際大芯片企業都在投資,更多投資在國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博世也在尋找合作伙伴,在中國市場布局,形成一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功率半導體分會的成立,搭建了生產制造商與各界溝通的平臺,因為碳化硅項目投資巨大、回報周期較長,需要政策支持、標準統一、避免盲目擴張。“如果建太多廠,中間一定會有浪費。建議政府把相關投資控制在一定數量,否則大家全面開花,未來會自己把自己打敗。”
對于碳化硅的缺口,張真榕也援引公開數據說,2025年全世界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如果B級以上車型15%-30%使用碳化硅功率半導體,那么碳化硅的缺口預計將達到150萬-300萬片6英寸晶圓。大家沖著這個缺口,拼命擴產。但是,國產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真正有效產出、達到車規級質量標準的不多,中低端的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在避免盲目擴張的呼聲之外,盡快完善汽車功率半導體的標準,也是業界熱切期盼的。士蘭微功率模塊業務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每家車廠需要的功率器件“百花齊放”,讓供應商的研發力量不能集中,能否讓汽車功率芯片、封裝的標準趨同,有利于集中精力辦大事。
比亞迪汽車副總工程師劉源說,希望國內對汽車功率芯片有檢測、驗證的完整體系,比亞迪將參與標準制定,一起把國內功率芯片用在車上,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鏈。“建議‘分會’成立后,一是打通材料、設備等產業鏈,二是明確標準制訂路線圖,逐步把汽車功率半導體的團體標準,推進為行業標準,再到國家標準。”斯達半導體相關人士也說。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功率半導體分會的理事長董揚表示,成立功率半導體分會就是為了建立產業生態,打通標準制訂、檢測認證等各個環節,相信中國汽車功率半導體行業將會迎來大發展的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