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早、基礎好、發展快的地區之一,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20年,江蘇集成電路產量更是達到836.5億塊,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

輝煌成績的背后,不難發現,起步早、專業性強、政策施展精準是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的重要原因,但強“芯”之路依舊還有諸多制約需破解。
集成電路是新一代信息產業的基石,江蘇集成電路產業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當時我省建立了一批如無錫國營742廠、蘇州半導體廠等具代表性半導體生產企業。1970年代初,蘇州半導體廠等企業參與小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發,在晶圓制造、封裝等方面也有所涉獵,為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進入21世紀, 2020年度我省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2000億元,特別是芯片設計增長較快,增長率達到30%,我省芯片設計能力明顯提升。“談及集成電路產業,繞不開的城市必是無錫。放眼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鏈最齊全的是上海浦東和無錫,從產業規模上看,無錫989億元位列全國第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胡義東說,早在我國開始布局集成電路產業時無錫就開始介入;也正是因為起步較早,無錫形成目前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從設計、制造到封測全流程貫通。
他表示,除無錫以外,南京、蘇州、南通等地集成電路產業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比如南京科教資源豐富,培育了大量的集成電路專業人才,在江北新區也進行了重磅產業布局;蘇州集成電路產業布局也較早,芯片設計和后端封測是優勢。
“集成電路產業高投入、高風險,它是整個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支撐,它的進步會減少整體成本,所以需要省級乃至國家層面政策推動。”胡義東說,單靠某家企業某個團隊非常困難,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能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強勁動力。以無錫高新區為例,其最新出臺的《無錫高新區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試行)》涉及企業房租補貼、項目招引、規模化發展、產業鏈互動等方面,內容覆蓋全產業鏈。
在胡義東看來,我省強“芯”之路依然有很多瓶頸制約。“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還存在堵點,雖然臺積電、海力士等代表國際最先進水平的企業坐落我省,但本土企業距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有距離。我們的弱勢在芯片設計和制造方面,設備材料都很缺乏。”胡義東坦言,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缺少制造技術迭代的機會,國人要解決自己芯片的問題需集中力量辦大事,針對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核心技術求不來,買不來。”他說,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以先進制造需求為牽引,倒逼技術進步。
他還表示,目前中國芯片自主生產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方和供給方有一條鴻溝,芯片應用企業為降低產品風險,寧愿使用國外現成的芯片產品,但這些芯片產品不一定精準適配企業需求。好消息是不久前,無錫市政府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總投資9億元合作共建江蘇集成電路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當芯片需求方告知需求——大多是整機應用企業,創新中心來整合專業力量提供解決方案。
“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站在企業的層面,必須要有長期堅守的思想準備,要坐數年的冷板凳。” 胡義東說,站在政府角度,則要具備專業化思維,不能一擁而上,最后結果往往因為盲目跟隨從而適得其反,集成電路行業需要專業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