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集聚創新資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產品迭代應用,集中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產權、安全可控的“卡脖子”技術。明確指出,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實力在中西部地區領先,未來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術支撐的新興產業體系,成為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導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未來產業取得重大突破,增加值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5%。
河南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優勢主導產業,大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引進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提升產業鏈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增強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河南將聚焦“補芯、引屏、固網、強端、育器”,強化信息制造、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創新,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綠色安全的產業發展生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
集成電路。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加快布局建設較大規模特色工藝制程生產線和先進工藝制程生產線,推進集成電路設計、專用芯片制造封裝研發及產業化,重點發展光通信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建設專用芯片產業和封裝測試基地。加快發展大尺寸單晶硅拋光片、電子級高純硅材料、區熔硅單晶、碳化硅(SiC)、氮化鎵(GaN)、砷化鎵(GaAs)等半導體材料產品,推進新型敏感材料、復合功能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推動半導體封測切片、磨片、拋光等專用設備產業化。
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堅持“龍頭帶動、屏端聯動、集群配套、鏈式延伸”,引進培育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TFT—LC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AMOLED)等高端顯示產品,前瞻布局微型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Micro—LED)、量子點、印刷顯示等新型顯示產品,鞏固提升高端智能手機產能,實現屏端并重、鏈式發展。
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堅持“龍頭帶動、屏端聯動、集群配套、鏈式延伸”,引進培育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TFT—LC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AMOLED)等高端顯示產品,前瞻布局微型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Micro—LED)、量子點、印刷顯示等新型顯示產品,鞏固提升高端智能手機產能,實現屏端并重、鏈式發展。
積極發展基于5G技術的數字影音、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設備、增強/虛擬現實(AR/VR)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培育超高清視頻產業,推動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先進計算。智能傳感器。推動省智能傳感器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加快建設,支持鄭州·中國智能傳感谷和開封、洛陽、新鄉、鶴壁、三門峽、南陽智能傳感器產業園“一谷多園”建設,力爭在智能傳感器材料、設備、封裝等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推動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發展。
支持龍頭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升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芯片等核心芯片的自主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其他電子元器件。順應高頻化、高速化、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多功能等新型元器件發展趨勢,引進實施攝像模組、連接器、濾波器、陶瓷電容、分立器件、超硬功能薄膜、濾光片等關鍵零部件配套項目,積極引導整機龍頭企業在本地配套。
支持龍頭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升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芯片等核心芯片的自主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其他電子元器件。順應高頻化、高速化、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多功能等新型元器件發展趨勢,引進實施攝像模組、連接器、濾波器、陶瓷電容、分立器件、超硬功能薄膜、濾光片等關鍵零部件配套項目,積極引導整機龍頭企業在本地配套。
新材料產業。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聚力突破一批重點應用領域核心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應用,著力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發展,建成具有全國重要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圍繞新能源、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等發展需求,重點發展電子級多晶硅、電子級玻璃纖維、電子級化學品、高端蓋板玻璃、新型3D顯示等關鍵材料,提升國外壟斷材料國產化替代和本地化配套能力,打造千億級電子材料產業。依托鄭州高新區、柘城縣、方城縣、長葛市等,規劃建設超硬材料特色園區,大力發展聚晶金剛石復合片、精密高效磨具等高端超硬材料及制品,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發生產基地。
加快發展智能汽車體系。支持企業跨界協同,開展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自動駕駛云服務、智能網聯系統軟件等聯合創新,打造智能網聯及智能駕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整車企業智能網聯汽車車型研發,集成應用智能交互、自動巡航、車路協同等功能,開發L3、L4級別新車;支持相關配套企業研發智能駕駛所需車規級芯片、傳感器、智能語音系統及智能駕駛艙等產品及技術。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開展智能汽車綜合性應用試點,在礦山運輸、出行、物流配送、機場、港口(鐵路)貨場、停車、環衛等場景開展示范應用,探索智能汽車商業化發展模式。推進交通標志標識等道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統。
加快發展智能汽車體系。支持企業跨界協同,開展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自動駕駛云服務、智能網聯系統軟件等聯合創新,打造智能網聯及智能駕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整車企業智能網聯汽車車型研發,集成應用智能交互、自動巡航、車路協同等功能,開發L3、L4級別新車;支持相關配套企業研發智能駕駛所需車規級芯片、傳感器、智能語音系統及智能駕駛艙等產品及技術。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開展智能汽車綜合性應用試點,在礦山運輸、出行、物流配送、機場、港口(鐵路)貨場、停車、環衛等場景開展示范應用,探索智能汽車商業化發展模式。推進交通標志標識等道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統。
優中培精引領型產業。立足具有一定基礎、能夠搶抓機遇率先布局的量子科學和氫能及儲能領域,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源頭供給,培育一批初步具備國際引領作用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平臺,力爭產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成果,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量子信息。重點依托信息工程大學,推進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重大研究測試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量子信息領域標準制定,集中突破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機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制備關鍵技術,建立以量子計算和量子傳輸為基礎的量子網絡與信息安全體系。籌建河南省量子信息技術創新中心,爭創國家量子信息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以量子技術應用為導向,涵蓋多方要素的開放共享協同創新平臺。開展“經典+量子”超融合計算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研發與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超算系統能夠開展協同計算的量子計算機,實現協同計算應用,為解決交通、農業、氣象等領域發揮強大算力提供支撐,打造國內領先的新型高性能計算平臺。
前沿新材料。開展智能仿生材料、增材制造材料、量子信息材料、高熵合金、石墨烯基新材料、功能金剛石、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超導復合材料、液態金屬、先進儲能材料等前瞻性研究,加快突破新型人工晶體、顯示面板用電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石墨烯改性材料與創新元器件等關鍵技術,實現規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推動以新一代材料形成新一代技術裝備,建設一批前沿新材料中試驗證基地和應用示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