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之下,多地押注芯片產業鏈,逐鹿芯片之城,而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有望成為“龍頭”基地。
6月29日,在2020年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翁愷寧對外發布一則重磅數據:自2019年8月20日掛牌以來,臨港新片區已累計簽約各類產業項目289個,涉及總投資2528億元,其中芯片制造項目總投資超1600億元。
“新片區已集聚新昇半導體、積塔半導體、盛美半導體、國微思爾芯、應用材料、旻艾、格科威等一批集成電路優質企業,努力建設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第三極。并將以建設東方芯港為契機,構建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國家集成電路綜合產業基地。”翁愷寧表示。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全國包括合肥、武漢、南京、深圳、成都、貴陽等多地都在發展芯片產業,但是自2019年8月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掛牌以來,無論是落地企業數量還是投資規模,集成電路產業都排在全國首位。這也意味著,未來上海臨港新片區將引領我國芯片產業向高端領域進發。
臨港未來投資超2000億
根據臨港經濟發展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臨港新片區芯片制造工廠領域、芯片制造項目總投資已經達到1667億元。其中總投資359億元的積塔半導體已經試生產,總投資150億元的格科微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廠二季度開工。“目前集成電路在新片區落地企業數占四分之一,投資額超過一半。初步預計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規模將超2000億元。”對此,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高級專員張杰在當天的論壇上受訪時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業已公布的臨港自貿區新片區產業布局中,集成電路上承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研究領域,下接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領域,是產業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與此同時,臨港新片區圍繞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超前發展智能芯片、嵌入式閃存、模擬及功率器件、先進數模混合電路等產業。
而“東方芯港”是目前臨港新片區打造集成電路專業園區最蓬勃的增長極、最有力的發動機。“總投資350億元的圖宏內存芯片項目、總投資80億元的新微半導體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制造平臺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國科微固態硬盤項目已經簽約。另外,總投資700億元的中芯半導體7納米工藝工廠、總投資18億元的聞泰安世先進封測平臺項目即將落地。”翁愷寧在6月29日列出了一長串芯片投資規劃。
翁愷寧還進一步透露,臨港自貿區新片區將積極推進應用材料、杜邦光刻膠等項目落地。新昇半導體大硅片二期即將上馬,中微蝕刻機、盛美半導體清洗設備、理想萬里暉PECVD項目、華潤微光掩膜、山東天岳碳化硅材料等項目已經落地。而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寒武紀、國科EDA、翱捷、地平線、橙科微、鯤游光電等細分行業領軍企業已形成集聚。
“半導體產業鏈,從最上游的芯片材料、芯片制造設備,到中游的IC設計,再到晶圓代工,最后到下游的封裝,中國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美國雖然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鏈,但中國罕見地可以實現全自產自研,如果美國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芯片封鎖,中國有能力在最短時間量產7nm的芯片。如果要突破技術封鎖,那就必須要加大科研投入,這也是國家正在加大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并明確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的重要原因。”7月2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張威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
多地賽跑誰會引領
《華夏時報》記者也了解到,自2014年國務院出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來,包括上海、深圳、南京、武漢、合肥、成都、貴陽在內的多個城市都在重金布局芯片產業,爭取國家資源。在今年6月23日,由紫光集團、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湖北省科投集團和湖北省集成電路基金共同投資建設的長江存儲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下稱“長江存儲”)二期(土建)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開工,規劃產能20萬片/月,達產后與一期項目合計月產能將達30萬片,總投資240億美元。這一投資規模已接近上海目前在芯片產業的1600多億。
深圳則是我國較早布局芯片產業的城市,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芯片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97.94億元,占全國銷售總額的13.75%;其中,芯片設計業銷售額為758.7億元,全國占比更高達30.12%,并且培育出海思半導體、中興微電子等行業龍頭企業,在國內競爭格局中獨樹一幟。根據深圳市的發展計劃,深圳正加速補齊芯片制造和先進封測業等產業鏈缺失環節,預計到2023年,其芯片產業整體銷售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
上海則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產業集中度最高、綜合技術能力最強”的地區。據上海市經信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集成電路行業企業銷售收入達1706億元,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到2025年,上海浦東新區集成電路全產業鏈規模要達到4000億元。
而被投資圈稱作“中國最牛風投”的合肥市政府更是“豪賭”DRAM芯片(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領域,今年5月14日,合肥長鑫推出了自己的DRAM芯片產品,這被視作中國企業在此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合肥長鑫所在的合肥經開區在今年一季度實現集成電路產值3.4億元,增長37.4%,基本形成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全產業生態格局。
雖然我國芯片產業投資場面紅火,但是有業內專家也分析認為,我國發展芯片產業,要避免走同質化和重復投資的老路。“現在芯片領域的投資太火了,許多地方都在上馬芯片項目,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但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低端市場的競爭又異常激烈,很多芯片公司陷入‘有產品沒銷量,有銷量沒利潤’的困境。”此前,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就分析指出。
7月1日,臨港自貿區一家芯片設計公司的副總裁林波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內芯片設計公司數量世界第一,但營收只占全球總營收的13%左右。能靜下心來做產品的公司不多,這是因為投資機構和地方政府都是根據銷售業績來安排下一輪融資、給予財政補貼的。因此快速做出銷售業績是芯片設計公司最好的出路,價格戰又是提高銷量最有效的方式。長此以往,企業就掉進了同質化低價競爭激烈、缺乏創新的怪圈。
“不少同行看哪里扶持給的錢多,就去哪里落地,常常在多個政府之間游走尋找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根本沒把精力放在研發創新上。一些地方盲目上項目,導致低端項目重復上馬、異地上馬,占用了寶貴的資源,這既不利于企業集中火力攻克技術難關,也不利于縮短國產芯片與國際巨頭的技術代差。”林波稱。
在林波看來,芯片產業是一個智力密集、知識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產業,他的公司之所以放在上海臨港,是臨港對芯片產業人才的支持力度、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更加穩定持續,而臨港自貿區新片區未來的發展也是國家戰略之一,具備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的功能,因此臨港芯片產業的發展具備廣闊的空間。